2023年11月30日,我校党支部在党建活动室举行第四次党课学习,主题为学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为民宗旨的重要论述,本校全体党员参加。党课由支部书记陈丽同志主持,具体学习内容如下: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牢牢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今天我们就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为民宗旨的重要论述展开学习。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为民宗旨的重要论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位列第一。坚持人民至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和实践原点。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就是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要达到的五个具体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重大场合围绕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为民宗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贯穿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内涵十分丰富。
(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2013 年 12月3 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2018 年3 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政党,在百年征程中始终坚持正确认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坚定继承并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已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2021年2月 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认识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最深厚的根基。历史教训深刻启示我们,一切脱离人民、偏离人民、背离人民的政治力量,终究会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失去人民的支持。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2020 年 10月29 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他反复强调:“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 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2019年5月 31 日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二)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一个初创时只有 50 多名党员的政党,为什么能成为一个拥有98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并能经受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而屹立不倒?一个曾经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国家,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十年里从屈辱、混乱、贫弱、破败,走向独立、统一、繁荣和富强?国际社会惊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之卓越,更着迷于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2016 年 10月 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他强调:“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大革命失败后,三十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 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 2021年2月 20 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基层是改革的试验场,人民是创新的推动者,党和国家很多影响深远的改革创新,都是来自群众首创。比如,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东蛇口“杀出一条血路来”,推动建设经济特区在全国推广......正是不断激发蕴藏于人民中的无穷力量,我们国家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更是依靠人民的一次次“创造”与“坚守”,同心协力战胜了洪水、暴雨冰冻、地震......亿万个身影凝聚成不可摧折的力量,深刻影响并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一个珍视人民的国家必定兴旺发达,一个依靠人民的政党必将基业长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我们要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2013 年 12 月 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讲话 )。他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2022年10月 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得出的结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018年1月5 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赴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考察在同村民们围坐交谈时,他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党同志无论职位高低,都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2016 年 11月29 日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 13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化解风险、应对挑战、破解难题,智慧和力量就在人民群众之中。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之中、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筑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民根基。
(四)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017 年 10月18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他强调:“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2020年5 月 22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生存权的关键,通过打土豪分田地,保障农民生存权,让农民的日子真正有了希望。1949 年上半年,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华东的山东、苏北等老解放区,土地基本平均分配,近 1亿农民获得了土地。中国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终于变成了现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七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7 元增加到 35100元,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 78.2 岁,文盲率从80%下降到 2.67%......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为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初心写下生动而温暖的注脚。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他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初心。今天,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办好中国的事,让十四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各项建设,一项项改革直击民生痛点,一项项政策回应民生诉求,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更加鲜亮。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具有关心民众的爱民情怀,他关注民生、情系民意、爱护人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可以深切感受到,其言语之间无不饱含对人民深厚的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执政生涯中"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他始终坚持"一切 力属于人民"的执政理念,扎扎实实处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其中,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是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事业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领域,这些讲话精神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思想和治理理念。
十年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与2012年相比,学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 2800余万人。其中高校3012所,在校生总规模 4430万人,十年增加1100 余万人,毛入学率57.8%。而我们贵州,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近9000所,新增农村寄宿制中小学3000余所,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5000余所、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669所; 贵州农村孩子告别了跋山涉水上学的历史,实现了住学校、吃食堂,数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全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
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收获体会
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作出深刻阐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体现了我们党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一贯要求,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整体,要把这一总要求贯穿这次主题教育全过程。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我们就一定能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为民宗旨,做好本职工作
人民至上、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满足点。因此,以人民至上、为民服务的教育内容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为中职教师,要始终提醒自己做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名有情怀的老师、时刻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师德扬师风,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全过程。作为教师,怎么上好课,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始终要思考的课题,才是真正践行为民宗旨,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中,除了积累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实践需要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真正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知识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强化,增强整体育人效果,突出理想信念的指引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为民服务宗旨,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努力在本职岗位上为党的教育事业,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踔厉奋发。